|
福建省宁德市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与贯彻落实重要回信精神有机结合,坚持大念“山海经”,以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板区为目标,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初步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先行、以城带乡、文化赋能、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路子。
依托山海资源,产业先行激发振兴活力
坚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的发展思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融合创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壮大,“8+1”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规模突破2500亿元。
构建“一县一业”产业格局。实施优势农业提效专项行动,出台《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促进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8条措施”等支持政策,市县联手每年实施百个“一县一专项”项目,重点推进大黄鱼、红茶、白茶、食用菌、蔬菜等优势农业产业项目,打造出5个百亿强县、24个十亿强镇、50个亿元强村。
实施“八个一”提升工程。推动每个特色产业落实一个规划、一本蓝皮书、一个展示馆、一批龙头企业、一个科研机构、一个数字平台、一套政策体系、一个产业基金,先后发布大黄鱼、坦洋工夫茶、银耳、太子参等产业发展蓝皮书,一大批优质农产品更是走南闯北、享誉国内外,银耳产量占全国90%、大黄鱼产量占全国80%、白茶产量占全国58%、海参产量占全国30%,已经成为闽东乡村的“金字招牌”。
建设“四个园”标准载体。通过统一服务、统一配套,支持农业小微园、电商园、物流园、食品加工园“四个园”建设,加快推动农业载体标准化建设,统筹实施11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4个)、3个国家级产业集群、18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国家级9个)建设。
深化山海协作,以城带乡增强振兴动力
按照“经济大合唱”思路,着力破解发展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高城乡间要素协同配置效率,不断把城市优质资源要素导入农村。
突出政策扶持。持续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2条措施”、支持少数民族乡村振兴“5条措施”、老区基点行政村乡村振兴“7条措施”、海岛振兴“9条措施”等政策,聚焦集体经济强村、产业富民、基础设施惠民,推动为民办实事、“十个十”民生工程等向乡村倾斜,每年实施强村富民惠民“三个一批”项目1600多个,促进“老少边岛”协同发展。
突出以工促农。充分发挥四大主导产业对农民增收和乡村建设的辐射效应,在增进效率和改善收入分配中进一步弥合城乡差距。从2020年起,市属国企和宁德时代新能源公司共同出资10亿元设立闽东时代乡村经济发展基金,10年合作期内主要投向锂电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项目,并将每年不低于出资额10%比例的收益作为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三年来已受益948个村。
突出激活要素。以争创全国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为契机,推动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2023年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606亿元,增量97亿元,同比增长19%。同时完善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机制,建设服务平台实现农村生产要素“确权-评估-登记-流转-处置”一站式闭环运行,有序推进农村土地、闲置宅基地、农房资源流转,累计流转4.2亿元、融资178.9亿元,惠及10万户以上农户。
弘扬山海文化,文化赋能提升振兴魅力
牢记“把闽东之光传播出去”的重要嘱托,以文化振兴为乡村“凝心铸魂”,留住乡情乡愁,让大家向往闽东,热爱闽东。
打造闽东文化新品牌。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传承与发展并举,将闽东红色文化、畲族文化、廊桥文化、海洋文化、茶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打造“古村落+文创”“白茶+民宿”“摄影+旅游”等闽东文化地标,“闽东诗群”“闽东摄影”等闽东文化品牌在全国、全省影响力越发凸显。
涵养乡风文明新风尚。深入实施“十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搭建“百姓大舞台”“乡村村晚”“街头文化”等乡村文化展示平台,开展“千场演出进万家、文艺星光遍闽东”文艺展演活动1000多场,惠及农村群众190多万人次。以乡村文化涵养乡风民风,采取“政府投一点、村财出一点、个人贴一点、社会捐一点”方式,推进“互助孝老食堂”建设,让“小食堂”凝聚起“大民心”。
培育乡村治理新气象。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广晨巡晚议、网格化管理、积分制清单制等模式,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深化移风易俗。探索海上社区治理新模式,推动海上流动党员到社区报到、海上从业人员到社区办事、海上矛盾纠纷到社区化解,实现基层治理由陆地向海上延伸,推动“枫桥经验”由陆地向海域拓展。
用好山海风光,生态宜居拓展振兴张力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持续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深化生态文明实践。围绕福建省推进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宁德加快推动“三库+碳库”生态文明实践,推动周宁县争创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成全国首个“森林党校”,成功举办“三库+碳库”与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讨会。全面打响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攻坚战,出台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升级改造实施方案、产品质量控制守则和市场竞争行为规范等文件80多份,清退及升级改造渔排142万口、贝藻类54万亩。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晋级专项行动为抓手,推动“基础版”村庄全覆盖,“标准版”村庄超80%,“提升版”村庄超40%,宁德全市乡镇生活垃圾转运实现全覆盖,农村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99%。深入实施路网提档升级项目,创建全国和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6个,结合国道228建设,把沿线的滩涂摄影、古镇古村、农牧渔耕等串联起来,加快打造视域景观优美、配套体系完善、旅游业态创新的国内一流品质滨海风景道。
促进生态价值转化。全面拓展宁德市112个金牌旅游村的产品业态,打造沿滨海岸线、沿交通干线、重点景区周边等乡村旅游IP,累计制作播出《主播带你游》电视节目200多期,促进农旅、文旅、海旅等“+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微改造、精提升”理念推动乡村建设品质提升,累计打造乡村“五个美丽”示范点1.28万个,“美丽田园”加快向“美丽经济”转化。
谱写山海交响,党建引领凝聚振兴合力
“四下基层”是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创新和重要法宝。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宁德将干部人才资源下沉服务乡村、服务发展,引导各方面力量下沉乡村振兴一线担当作为、建功立业。
让基层党组织强起来。大力开展“党建聚力为民 共建美好家园”活动,探索农村区域化、系统化、协同化党建新机制,在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农村片区建立155个中心村党委,统一整合资源、统一生产经营、统一分配收益。聚焦福鼎白茶、古田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在85个产业链上开展党建联建,有机联结乡村、龙头企业、要素保障部门等党组织,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让乡村振兴人才活起来。实施“工作力量下沉”行动,不断完善“一书记三大员”工作制度,累计选派2100名驻村第一书记、790名乡村振兴指导员、1500多名科技特派员、398名金融助理员、602名(团队)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推动更多优质资源下沉乡村。同时组织年轻干部到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实现干部培养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让村集体经济富起来。开展“提质强村”计划,引导三分之一的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模式,实施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100多个,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4.3万元。总结推广“百万村财”“村社共建”等做法,以党建共建为平台与高速服务区、基层供销社开展深层次合作,集聚整合、盘活利用各类资源,仅2年时间,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提高25个百分点。(供稿人:陈思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