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93-2888884
  • 我们自己的论坛-有事您发贴,大家来帮您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577|回复: 0

明代碑刻移交区博物馆,探秘400余年前的一段宁德故事!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24-6-28 19: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梦蕉城(胡苏阳)6月25日下午,在区历史文化街区办、区文体和旅游局、区博物馆以及文史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以及宁德城隍庙的大力支持下,存放于宁德城隍庙内的明代石碑正式启运,移交至蕉城区博物馆馆藏,标志着宁德地方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更进一步。



据了解,该碑刻于2014年12月因环城路施工出土,存放于宁德城隍庙近十载,整通碑刻为坚硬的青石材质,碑长约2米,重约500公斤,刻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迄今有447年的历史。



记者跟随运送碑刻的车辆来到蕉城区博物馆,只见碑刻静静地躺在地上,被一层厚厚的尘埃覆盖。随着工作人员的清洗,碑刻上的文字逐渐显露出了它们的真容,这些文字古朴而庄重,字体遒劲有力,透露出一种独特的韵味,仿佛静静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据蕉城区博物馆馆长李英妹介绍,碑刻为“宁德县奏豁陷海虚粮杂差记”,碑刻内容载:北宋元祐年间,士民林圭、僧人养誉,发起宁德六都赤鉴湖(西陂塘)围垦,围得水田五百多顷,同时也负担相应水田面积的虚粮杂差。之后巨潮冲毁塘堤,导致水田复陷为海,但虚粮杂差却没有免除,致宁德百姓不得不承担这些虚粮杂差,导致生活负担加重,苦不堪言。且后续濂村、天成二塘也遭巨潮冲毁,复陷为海。所有虚粮杂差再次分摊给宁德一都至十三都,以及二十一都至二十五都的各筑户赔纳。宁德百姓身上的虚粮杂差愈发沉重,再加上倭寇侵扰,难以维持生计。之后,宁德士民、知县等各级官员几番上奏朝廷,均无果。隆庆五年(1571年),时任大兴左卫经历的邑人陈言与府军前卫经历的崔廷复,毅然诣阙,力奏免除虚粮杂差。不料皇帝龙颜大怒,认为二人“以小臣不当言事”,挨了廷杖,还下监狱。但敕旨下所司查勘,州县具覆确实,但只免去驿站银七百余两。虽然虚粮杂差尚未全部免除,但宁德百姓也得到了些许宽慰。



到了明嘉靖、隆庆朝,全国试点实行“一条鞭法”,对局部地区开展丈量田亩、清理虚粮政策,这才结束了西陂塘围垦陷海后,架在宁德人民头上长达几百年虚粮杂差的沉重负担。由此,宁德士民感恩戴德,修建遗爱祠,立碑纪念西陂塘陷海虚粮杂差事件之始末,以及历代为此事奔走努力有功绩者。

文史爱好者张兴旺告诉记者,碑刻上的文字与乾隆版《宁德县志》中的《遗爱祠碑文》内容大体相符。据《宁德县志》记载,遗爱祠又称报德祠,当时就建在宁德城隍庙旁边,碑刻应该是立于祠内。有可能是民国时期拆除宁德城墙时,被埋进环城路基之下。该碑刻的出土发现,对研究宁德明代虚粮杂差制度和社会历史变迁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宁德县奏豁陷海虚粮杂差记》碑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颇高。碑刻详细记录了宁德人民在向海要田,与海洋抗争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在为减轻虚粮杂差,争取税课的公平正义中所付出的不懈努力。碑刻以其独特方式展示了宁德历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和人民的坚韧精神,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随着碑刻移交工作的圆满完成,蕉城区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下一步将推动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更多人深入了解文物背后故事和历史文化价值,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End·

编辑丨林若男

审核丨郑倩倩

监制丨陈家盛

总监制丨包小红

点亮



转发分享更多人↓↓

来源:大梦蕉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593-2888884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1-2015 https://www.nd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5 闽ICP备2022015620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