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德股东大会要点:
1.下游客户催货很紧,景气度不用怀疑。
2.上游涨价有压力,在考虑向下游传导。
3.不看好固态电池进展。
4.认为上游涨价不利于行业发,乱涨价的话就踢出供应链,实在不行就不用锂,钠电池也是可选项。
个人看法:电池厂毛利率承压问题开始显现,产业链的蛋糕在往最上游分配,宁德时代明显不爽,但受制于没有锁定优质锂供应链,用钠电池作为后手有点被动转变的意思,但钠明显有短板,在储能和低俗电动车或许有点机会,但除了宁德出钱投资外,估计没有哪家公司敢把宝压在钠电池上,整个产业链配套就是个大问题,目前看更多是作为能源安全的一个储备技术。
钠离子电池三年以内很难大规模生产:
1)产业进程:目前钠离子电池相当于2013~2014年的锂离子电池。
2)产品参数:大规模化电芯成本将达到0.2-0.3元/wh,目前单体能量密度120wh/kg(天花板能够做到200wh/kg),目前循环次数在3000次。
3)应用场景:未来应用面向储能、基站、低速车、低端乘用车等市场。
4)材料变化:
正极:有多元体系和磷酸体系(都不含锂);
负极:石墨改用硬碳;
隔膜:无变化;
电解液:锂盐由六氟磷酸锂改用六氟磷酸钠,添加剂无变化,溶剂用到碳酸丙烯酯PC;
集流体:铜箔改用铝箔。
5)制造工艺:和锂电池制造工艺接近,设备可以沿用锂电池电池产线,电池厂无重置成本。
6)安全性:优于锂电池,热失控温度比锂电池要高,容易失活(钝化、氧化)。
3、为什么还没有看到纳离子电池的量产?
(1)技术成熟有一个过程,其价格会比锂离子电池贵;
(2)材料成本考虑,硬碳量比较小,还未规模化。
4、有什么影响?
东北证券认为:
1)钠离子电池并非新技术,相关研究起步较早且已有实际应用,不存在所谓“突破性”创新,更多是技术的迭代。
2)钠电池能量密度(一般不到120Wh/kg)明显低于磷酸铁锂电池(160Wh/kg)与三元电池,与新能源车电池需求匹配度低,暂无替代锂电池成为动力领域主流技术的可能性。
3)当前钠电池实际生产成本并无显著优势。尽管采用相对廉价的金属可降低原料成本,但低能量密度意味着更多的辅材和制造成本。站在当前时点来看,我们认为钠电池对锂电池的替代性实际上很微弱。考虑到钠储量比锂丰富,应当重视钠电池作为技术储备、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但不应过分高估其商业价值。
海通证券认为:
1)钠离子电池和锂电池一样都发展了很多年,主要优点是成本低(理论上钠电池BOM成本比锂电池低20%,可以做到比磷酸铁锂的成本更低)、高低温性能优异、安全性高、具备快充能力,主要缺点就是能量密度低和现有锂电池差距较大,有明显的天花板。专家认为钠离子电池学术界目前还么有大的突破,基本不太可能突破现在的3c和动力体系,但是可以在低速车领域或者储能等其他特殊应用场景使用。
2)正负极体系有变化,其他材料变化不大(6F锂会变6F钠),正极有正极铜铁锰体系 ,也有镍的体系,看具体应用,负极成本更低,不用石墨可以用煤相关软碳材料,石墨化成本会减少。生产设备可以和锂电池兼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