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青春期每年“蹿个”不足6厘米 就要警惕“矮小症”
宁德网消息(记者 吴宁宁) 福安市的一名初中女生小丽(化名)今年已经15岁了,可她的身高是班里最矮的,只有146厘米。越发觉得不对劲的家人,最近带她来到闽东医院就诊。可医生检查发现,小丽的骨骺线已经基本愈合,几乎没有再长高的可能。 “小丽这样的情况,是患上了矮小症。”对此,闽东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蔡奕琪提醒,目前全国矮小症的发病率为3.77%。从她接诊的情况看,近年来,此类就诊孩子的数量呈现增长的趋势,就去年而言就诊人数已经是往年的两倍多,但由于家长存在误区,有七成的孩子错过了最佳治疗年龄。 “矮小症”女生就诊太迟无法再长高 据了解,小丽平时睡眠、三餐都正常,也爱锻炼,但身高只有146厘米,比同龄人矮了很多。为此她总是感觉特别自卑。 上周,小丽的妈妈带着孩子到闽东医院,测了一下骨龄,想知道她能长多高。可是医生的结论却让她妈妈很是吃惊:骨骺线已经基本愈合,生长空间有限,最多也就再长两厘米,“之前我也想带孩子检查,但因听亲戚说孩子肯定是晚长,以后会长高的,也就认为可能孩子真是比其他孩子长得晚一点,没想到耽误了孩子!” 小丽的妈妈很后悔,没早点到医院检查,“我女儿才15岁,还有没有别的手段,可以帮助她长高?”面对家长的询问,闽东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蔡奕琪表示,小丽就诊得太迟了,如果就诊早一年,还会有希望。 青春期每年生长速率<6厘米就要注意了 据蔡奕琪介绍,目前临床上用标准差法和身高百分位法来判断身材矮小,即儿童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同种族正常儿童身高标准的第3百分位或低于两个标准差,就可诊断为矮小症。也就是说,将100个同性别、同年龄的孩子由高到低排成队,排在最后3名以下的即为矮身材。 “如今家长对孩子的营养健康十分关注,但对孩子身高及矮小方面的认识有缺陷,存在一定误区,影响了矮小症孩子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蔡奕琪告诉记者,从她接诊的情况看,不少家长对孩子身高缺乏认识,存在许多误区。比如老话说的“二十三还要蹿一蹿”“男孩晚长”,以及父母身高都很高,孩子一定也会高等。 那么,如何判定孩子是否矮小或生长缓慢呢?蔡奕琪表示,爸爸妈妈们可以通过孩子的生长速率(即每年身高增长值(厘米/年))来判断,身高增长速率低于相应年龄儿童正常速率为生长迟缓。一般2岁以下,每年生长速率<7厘米;4.5岁至青春期开始,每年生长速率<5厘米以及青春期每年生长速率<6厘米均为生长迟缓,需要进一步寻找原因。 趁早治疗和骨骺线“抢”身高 蔡奕琪表示,不同疾病开始治疗年龄不同。生长激素缺乏症,诊断后应尽早开始治疗,4~6岁是生长激素治疗适应症的合适年龄,例如特发性身材矮小,小于胎龄儿等,从4岁开始治疗较为合适。 “国内接受矮小治疗时间比较晚,70%的年龄段在11~16岁。而国外的治疗平均时间为6岁。”据蔡奕琪介绍,开始治疗年龄偏大,对成年身高贡献较小,早期治疗可最大限度提高患儿的成年身高。一般来说,女孩子的骨龄如果超过15岁,男孩的骨龄如果超过17岁,这时其骨骺线大多已经闭合,长高的机会就非常小了。因此,越早了解骨骺线闭合情况,越早干预,越能够对孩子进行更好的干预治疗。只要治疗及时,孩子一般是可以拥有正常人身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