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93-2888884
  • 我们自己的论坛-有事您发贴,大家来帮您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7724|回复: 0

那些年制菁行业的宁德的历史路程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发表于 2018-1-20 01: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起制菁也许这是一个很多人陌生老一辈又熟悉的字眼。脑子涌现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宁德的乡村中,经常会有人挑着担子,在街头巷尾叫着“染布啊,染布呀,染青的染蓝的布呀……那时候听到后,全家出动争相将自己的棉麻布衣服拿出来,染一件一元或一元五角钱,看着那些新染的颜色漂亮的棉麻衣服,心里就乐呵呵。
jd8fd8854vVY8YE9.jpg
更早些的时候,在蕉城区的洋中、七都等地,都还有染坊,人们经常会将自己制造的棉麻衣服送到染坊去染,在农村,有的老人甚至会自己制作染布的原料。旧时宁德的山区,还有人会亲自上山去挖一些特殊植物的茎或叶,然后放进锅里进行熬煮、提取加工,最后制成能染制布料的染料。
u5z4wHRhZbNgGZ40.jpg
这其中,红色类的通常用的是茜草、红花、苏枋,工艺相对简单,而蓝色的叫菁靛,所用的原料为大青(蓝草),工艺相对要复杂得多,技术也比较讲究。由于旧时的百姓多喜爱穿青色和蓝色的衣服,因而这门技术,也为从业者带来了财富。菁靛染业,是中国悠久的产业,大约在一个世纪前,这个行业在闽东,还是一种可以茶叶、麻丝相提并论的行业。此行业自清末逐渐衰微,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完全消失。也许很多人会问菁靛染业到底是什么样的传统技术呢?今天宁小博给你慢慢道来。
iffF733L9neae6Z0.jpg
据资料记载,织物菁靛染业是一项悠久的产业。其实,制菁染布,在我国已有至少三千年的历史,战国时代荀况的千古名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源于那时的染蓝技巧。据考证,在秦汉以前,靛蓝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了。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已逐渐探索出制取靛蓝的主要技巧,从而打破了蓝草染色的季候限制。
l6WOWxZZMZaR2jMx.jpg
在古代,中国人多穿蓝衣,百姓更是这样,寒门弟子科举高中,称为“释褐”、“脱下蓝衫换紫袍”。那时,包括闽东在内的中国百姓普遍流行穿蓝色布衣,而将白色的棉麻染成蓝色,必用菁靛。明清时期,东南沿海人口迅速增长,纺织业比较发达,对染料的需求不断增加,闽、粤、赣、浙等交界处的山区地带,成为植物染料生产最为发达之处。
ibNfinRFzLJbR6Lj.jpg
明万历、嘉靖刻本《宁德县志-食货志》载:“靛,俗呼青靛,种青草,绞其汁,以灰扰之而成。而青(菁)草,也称‘蓝’,草本,多年生,高约二尺,可收获二年。第三年需刨去再种,方能保持长力。”据此推断,在闽东地区,种菁制菁历史至少在六七百年以上,而制菁在淡坪村成为重要产业,也有三百年以上历史。自清末民初。上世纪初,德国人从煤油中提炼出有机染料,天然染料在工业上失去竞争力,从而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宁德金涵、石后、七都等邻近乡村普遍种植蓝草(又称“大青”、“菁草”),收获之后,送淡坪村或城关“菁池头”加工。种蓝草与加工蓝草的,称为“菁民”。
jHSY0EAAXYEAkz0K.jpg
(网络配图)
据史料记载,清末,德国所产染料进入闽东, 旧志中有“同光以近,台湾之洋靛输入,靛业遂衰。 近时西洋靛充斥,比土靛力强二十倍。土靛十二斤半,仅当彼十两。色较鲜而廉”。
【制菁的流程技术】
当时群众的衣物主要是染两种颜色,即青和蓝,所用的原料都是菁草,其实就是中草药板蓝根。这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约二尺。将其上部割去后,次年还可以长出,可收获二至三年,第三年刨去再种,方能保持效力。菁草原本野生,后来被大量种植当时在蕉城的洋中、石后、七都、洪口等地都有出产。
N2lOoOHEJwJ22LWp.jpg
第一步:从各地收购来的菁草,首先要放进菁池中浸泡。菁池长宽各约三四米,深一米五左右,四周用三合土粘合,使之不会漏水。将大青浸上三四天后,叶子腐烂,流出来的汁液即呈青色。将这些汁液捞起渣槁,去除杂质后,加入石灰水,与菁水相配平。
BJ46h34XJZ3necJX.jpg
(网络配图)
第二部:加入的石灰根据经验要刚好,如果过多则会变干变硬,过少又变软,对产品质量都有影响,因此是技术活。当石灰与菁叶起反应后,就由二至三人,各执一柄木制的小棒搅拌拍打,叫“打菁”。同时还要看“花”,约半个小时后,当看到菁水中有沉淀物的“花”出来,就不能打了,转而让其静置沉淀。
t9s5EU29uSkzKwW2.jpg
(网络配图)
第三部:菁池有上下两池。浸、搅、沉淀都在上池,沉淀一天左右,上池放水,将呈绿色的“苦水”排走不用,下层呈青色的沉淀物放至下池。下池称为“底塘”,池底放置木炭、棕布、三合土等进行过滤,再放置一天后,菁靛变得不软不硬,舀起来看像豆腐一样,就可以装桶,而后就可出售了。
d8j4OV88p8Rf6lZL.jpg
(网络配图)
当时,淡坪村也是蕉城茶叶和菁靛的集散地,因此,这里过去鼎盛时人数近千,数百人都从事着这一行业,由于菁民收入颇丰,许多人住的是三四层的大房子,淡坪村曾经被称为宁德(蕉城)的小台湾。虽然这是只是后人对其的夸大其词,除了云淡坪,在闽东,福安的溪柄等地也有从事制菁行业的,你会发现他们也是姓谌,其实就是当初为了发展从云淡坪迁往多地。与史志所载种菁之“汀人”相同。蕉城城关马祖庙(建于乾隆二十七年)内著名的镂空龙凤玄武石柱上有汀洲菁客制等题刻,亦表明当年宁德菁靛业与汀洲的关系。
▍内容来源:参考郑长灵宁德县志-食货志宁德城市资讯原创编辑完成
▍图文编辑:宁文策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593-2888884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1-2015 https://www.nd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5 闽ICP备2022015620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