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习近平“一辈子都忘不了”
—— 一百二十三评《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之《习近平同志说下党是他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地方》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永恒不变的课题之一,关系着人心向背、国家长治久安。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有相关的扶贫救困举措,如先秦时期的“荒政十二策”、南宋时期的《救荒活民书》、明朝时期的《荒政从严》、清朝时期的《荒政辑要》等等。建国以来,摆脱贫困是党和国家矢志不移的初心与孜孜以求的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始终心系扶贫工作,心忧百姓生产生活。在《学习时报》刊载的《习近平在宁德》系列采访实录中,我们看到了当时担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为摆脱贫困而做的种种努力。
第一个去下党乡的地委书记
据1989年时任寿宁县常务副县长连德仁回忆:“习近平同志1988年6月刚一上任就来寿宁县调研,第一次到下党乡是1989年7月19日。当时我是寿宁县常务副县长,主管农业、农村工作,听说他要到下党乡调研,县里就让我参加接待。下党从来没有接待过地委书记这么大的干部,也没有正式的办公场所,干部平时都在王氏祠堂里办公,‘办公室’紧挨着牛棚,场面寒酸不说,气味都令人窒息。一下子来这么多人考察、调研,在哪里歇脚、在哪里开会?乡里找来找去,决定就在咱们现在所在的这座鸾峰桥上歇脚、开会。”《韩非子》有云:“不明察,不能烛私。”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我最关注的工作之一就是贫困人口脱贫。每到一个地方调研,我都要到贫困村和贫困户了解情况,有时还专门到贫困县调研。”习近平始终脚踏实地,深入基层调研,问计于民,现在如此,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也是如此。下党乡地处寿宁县偏远西部,山路崎岖,号称“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其跋涉之艰难,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尽管路途艰难,习近平并未退缩。1989年7月19日清早6点多,习近平便带着18个地直部门负责人连同县上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行30多人,戴着草帽、搭着毛巾、拄着木棍,在崎岖的山间小路徒步前行,下党乡党委书记更是用柴刀披荆斩棘,为调研人员开路。下党乡的群众没接待过“县衙”,却见到了“地府”,在习近平之前,下党乡从来没有接待过地委书记那么大的干部,习近平是第一个去下党乡的地委书记!习近平在调研下党乡时也强调:“各个部门都要到贫困地方去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任何原因、种种情况,都不能成为不下乡的理由。”习近平在下党乡的第一次调研,花了整整一天,往返共14个小时,徒步几十华里,许多同志的脚底、脚趾都磨出了血泡。正是习近平这种不畏艰难,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去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的精神,为下党乡的未来点亮了曙光,也照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辈子都忘不了
据连德仁回忆:“下党乡群众的淳朴、热情、坚韧和对摆脱贫困的渴望,给习近平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当时很感慨地说:‘下党这个地方,我来了一次,一辈子都忘不了。下党不摆脱贫困,我们就愧对乡亲父老。’”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我们的地位向上升,我们的责任心就逐步加重。升得愈高,责任愈重。权力的扩大使责任加重。”从年轻时代开始,习近平就将每一人、每一户的脱贫视为自己的责任。 2014年1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在内蒙古调研考察时指出:“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无论在哪里任职,官当得有多大,摆脱贫困这份责任一直跟随着习近平,下党乡群众的脱贫之路也时刻牵动着他的心。“朝迎山村风寒,夜伴泥瓷灯盏”,80年代,“五无乡”的下党乡群众生活极其艰难,全乡总人口约7500人,农林牧渔总产值只有186万元,贫困率达到70%。衣食尚且不足,更不用说村容村貌、基础设施了。下党乡党委政府没有正式的办公场所,平时都是借用村祠堂办公,紧挨着牛棚,办公条件十分恶劣。习近平前往下党乡调研时,连歇脚、开会的地方都是临时收拾出来的。尽管如此,下党乡的群众仍是竭尽所能招待远道而来的“地府”。不论是在中途凉亭准备草药茶、绿豆汤,还是在鸾峰桥上精心准备乡村小菜,下党乡群众的淳朴热情感染着习近平一行人,让下党乡在年轻的习近平心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习近平一直抱着“下党不摆脱贫困,我们就愧对乡亲父老”的决心,为下党乡的发展出谋划策。现在下党乡幸福路越走越宽。习近平关心关注下党乡脱贫事业,也为他脱贫攻坚治国方略提供了样本。
立竿见影求实效
连德仁回忆说:“习近平同志7月19日来下党调研后,确实没有马上回到地委,也不像有的地方领导,调研时承诺一个样,回去执行又是另外一个样。他抓落实要求立竿见影。”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习近平一贯的作风。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指出:“加快老区脱贫致富步伐,必须真抓实干,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精准发力,扶真贫、真扶贫,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在脱贫攻坚路上,习近平始终亲力亲为、聚焦问题、有的放矢,解决问题。要真正摆脱贫困,就必须压实责任、精准施策。习近平在指导下党乡脱贫时也是如此。正所谓“要致富先修路”,习近平第一次进入下党乡,看到了下党乡生产生活现状,找出了下党乡要摆脱贫困需要解决的首要症结,即解决生产生活用电和交通问题,面对问题,习近平现场研究、现场拍板,把在现场的所有部门领导口袋里的“毛”都扒拉出来,为下党乡筹集了72万元的建设资金,精准发力,将钱用到了刀刃上,调研实效立竿见影,让现场的许多干部对改变下党乡、改变寿宁县、改变宁德贫困面貌的信心、决心更强了。而这种信心、决心也延续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上。
从脱贫到乡村振兴,下党乡紧跟着习近平的脚步埋头苦干实干,现在群众生活翻天覆地、越过越好。(文/学习大军,2023年11月5日)微信公众号:学习大军 微信ID:xuexidaj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