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乡老人正在编制织带 宁德网消息 (郑望 林耀琳 林杨 文/图) 闽东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勤劳的畲族人民,几千年来男耕女织,相沿已久。畲族民间织锦长盛不衰,是与当地盛行女子新婚陪嫁织锦的风俗紧密相关的。农家女孩从十三、四岁开始织布,一是满足家用服饰的需求,二是准备织锦嫁妆,其中有被面、褥面、床单、帐子、衣料、手巾、包袱带等。当地群众则以织锦的数量和花色来衡量姑娘们的品德和手艺。纯朴、勤劳、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就在一架古老的木结构织布机上,足踩手掷,在“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中织出巧夺天工的民间织锦。据有关资料记载,苎布是明代福安重要的布帛之一,到清代的时候已是福安农村重要的家庭纺织品,可谓“九邑乡村无不绩之妇”。后来,纺织业的发展,苎布逐渐淡出市场。但时至今日,在福安个别乡村仍然可见编织苎布的古风。《本草图经》云:“苎根旧不载所出州土,今闽、蜀、江、浙多有之。其皮可以绩布。”苎麻是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也称白叶苎麻。其单纤维长、强度最大,吸湿和散湿快,热传导性能好,脱胶后洁白有丝光,可以纯纺,也可和棉、丝、毛、化纤等混纺,闻名于世的畲族苎麻布(所谓“土布粗衣”和“红布袋”)就是用苎麻的茎皮纤维作原料织成的布帛。 旧时,织染苎麻布从拧线、圈线、纺线、游线到织布、染布、游布共七个过程,工艺流程多,工序复杂。清蒲松龄《日用俗字·裁缝章》:“布绩纺成线一绺,絮匀停又不乔。”清马益著《庄农日用杂字》:“布绩纺成线,速叫机匠牵。把拮织成布,不要疼染钱。染青做外套,蓝的做袍穿。” 布绩纺线的详细情形:1、搓布绩。有的地方叫搓“姑缀”,即在纺线之前,先用莛杆在木板上把棉絮片搓成指头粗的圆形棉条。根据单个“布绩”用棉多少,轻轻地从“棉瓜子”上一层层的剥下一块,再伸展成一个长方形的棉片,放到面板上,再将棉片缠在一根光滑的莛杆上,两手轻轻向前撮几下,便成了一个“棉布绩”,然后抽出莛杆即可。当搓到三四十个,便用线绳从中间捆扎起来,放到一个专用的家什里,以备纺线时用。2、纺线。旧时,女人们坐在炕上或炕沿上,把纺车安放调试好,再从布绩头部用手捻出一段线,并缠在棉花轴子尖上。随后,将右手食指伸入纺车摇柄的圆孔内,使车翅子转动起来,并通过“车弦”带动着棉花轴子快速转动。与此同时,左手捏着布绩斜着向上方移动,于是在棉花轴子上便纺出长长的一条线。在操作中,右手摇动的快慢,左手抻线的速度和捏布绩的力度,三者要协调、配合恰当。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断线、不出线或出线不均匀的现象。通常是摇柄转动两圈,就能纺出二尺多长的一条线。然后,右手轻轻倒一下摇柄,左手随即曲臂回送,把纺出的线绕在棉花轴子上。当一条布绩快完时,就续接上另一条,再纺。如此周而复始,车翅子和棉花轴子转动不息,能干的女子半天可纺三四个线穗子,约一两多重。若线纺得差不多了,便将线穗子上的线,再一圈一圈地络(缠)到“籰(yuè 音月)子”上。手染布是手工染布的简称,也是手工染色布的俗称。苎布织染工艺流程:退浆—煮炼—漂白(染布、浸泡、落料、加热、蒸煮、风干、拉平、成型,凉水)。由于坯布在染色前含有很多杂质,需做一定的处理。不同的纤维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以棉布为例,坯布里含有棉籽壳和浆料,必须去掉。布料前处理后,放进已经下了植物染料的染锅,温度40至60度,染色30分钟即可。植物染料固色可以加一定量的盐,也可以加环保的固色剂,固色30分钟后捞出,晒干即可。其他染色方法:手染布除了以上直接染色工艺外,还有扎染,蜡染,手绘等染色工艺,使得手染布更丰富。民间织锦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群众自编的《棉花段》歌谣把植棉、纺线、织布的全过程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从中可以概括出十几道主工序:轧花、弹花、搓布绩、纺线、打线、浆线、染线、沌线、落线、经线、刷线、做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每道主工序里还有很多子工序,且都有很多技巧。从中可以看出,一幅织锦里蕴含着多少繁杂的劳动。其中,织彩带,绣花衣,草编、竹编民间织锦不仅是实用的工艺品,而且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存在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福安历史文化的人文底蕴。 畲族织带,既是畲家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物,更是畲族男女定情时的信物和吉祥物。畲族织带图案的寓意及艺术价值在畲族服饰文化发展中占有极高的地位。畲族织带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畲族女始祖三公主要上天了,把她的报晓鸡留给畲家小妹,让报晓鸡每天告知天下大事。后来,报晓鸡与小妹诀别时说,在封金山,我喝过千年露水,尝过万种花草,内脏被露水花草染花了。我死后,你将我的肠子取出,就成为一条彩带,将胰子取出,就成为一只香袋,当你定亲时,把彩带和香袋当作定情物,会祝福庇佑你们夫妻恩爱,白头到老的。小妹照办了,生活果然美满。于是,畲族妇女就照这式样织起彩带了。殊不知,这样的一个开始,这样一种对自然、对感情、对生命原始意味的本原表达竟然成一个民族延续千年的人文接力。织彩带,是畲族农村妇女必学的手艺。畲族姑娘长到六、七岁时,母亲都会教授她织彩带。带子径线放在桌边用三支小竹竿牵成,中间提综,一头扎身上,一头挂壁上或树上,就可坐着织。纬线为白纱。径线两边用红、绿、黄、紫等色纱,色线之内为白纱,中间用黑白相间的纱为织图案花纹之处,径线多少由所需宽窄而定,中间径线一般有五双或十三根,宽者有23根、33根、55根等。提综挑压织出文字花鸟。径纬线有丝质的也有棉质的。彩带织得粗细,是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准。定亲时,不论男方送什么礼物,姑娘回礼必需有自己织的彩带。女子送给朋友、情人的礼物也多为彩带。彩带作裤带、腰带、围裙带等用。以往农村男青年喜欢把刀鞘壳用火烙成花纹或刻成图像,钉上情人送的彩带,缚在身上两人的手艺就结合在一起了。故《情歌》中有首《带子歌》:“一条带儿斑了斑,丝线栏沿自己织,送给你郎缚身上,看到带子看到娘(妇女自称)”。织彩带,是福安畲族普遍的工艺,今天在福安畲寨所能看到的彩带纹样就有几十种。畲族传统彩带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承载着远古时代畲族先民的祈福讯号,一成不变地保留了数千年前的原始的“意符文字”,成为一种至今“活”着的畲族“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