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93-2888884
  • 我们自己的论坛-有事您发贴,大家来帮您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548|回复: 5

“定、慧、戒”, “慧、定、戒” 与 “戒、定、慧”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发表于 2020-3-23 18: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定、慧、戒”, “慧、定、戒”  与 “戒、定、慧”
《杂阿含经》、《相应部》经,就有先强调定、慧的例子。因此,“戒定慧”,不但可以说成“定、慧、戒”,而且可以说成“慧、定、戒”。这是因为强调的次序不同。
1、定、慧、戒
先强调定、慧,再加上“适度”的戒,这就成了“定慧戒”。这一种适合出家人、在职人员、或其他相应的人。
2、慧、定、戒
先强调“慧”(慧解脱),自然有“定”,加上相应的“戒”,这就成了“慧定戒”。这一种适合有独立的经济基础、“自食其力”的出家人、年长的居士,或其他相应的人。如果条件具备,有的人“闲居静室”、素食的“日中一食”。
3、戒、定、慧
先强调戒,再说定慧,这就成了“戒定慧”。这一种适合少年出家的人、居士、或其他相应的人。
二、这三种,有相应的特点:
1、第一种和第二种:强调定、慧,或慧、定,适应范围较广。有的僧人,重“经”不重“戒”;因为《杂阿含经》或《相应部》经,如果从中选择部分最实用的出来,效果实在胜过戒条;加上“素食的日中一食”,是稳健的方法。
2、第二种:由于长期艰苦的工作,得到相应的经济基础;又由于长期艰苦的努力,加上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对“苦”有长期的感受;因此,如果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则“无欲无求”。
3、第三种:适合僧团、团体,或其他相应的人。
实际上,有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强调的次序不同。
三、1、《杂阿含经》:“若于一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得尽诸漏,所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有的人,“素食的日中一食”)
2、《杂阿含经》:“若于一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究竟苦边,解脱于苦,所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有的人, “素食的日中一食”)
3、《杂阿含经》:“若于一法,观察无常、观察变易、观察离欲,观察灭、观察舍离,得尽诸漏,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有的人, “素食的日中一食”)
4、《杂阿含经》:“若于一法,观察无常、观察变易、观察离欲,观察灭、观察舍离,究竟苦边,解脱于苦,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有的人, “素食的日中一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发表于 2020-3-23 18: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的证果解脱:
一、《杂阿含经》:“爱喜集是色集,爱喜灭是色灭;触集是受、想、行集,触灭是受、想、行灭;名色集是识集,名色灭是识灭。比丘!如是色集、色灭,是为色集、色灭;如是受、想、行、识集,受、想、行、识灭,是为受、想、行、识集,受、想、行、识灭。”
二、心善解脱
《杂阿含经》:“当观知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色爱即除。色爱除已,心善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识爱即除。识爱除已,我说心善解脱。……比丘心善解脱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爱欲断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
三、《杂阿含经》:“于色当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是正思惟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什么是“正定”?
《杂阿含经》:“正定有二种”
一、“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二、“有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三、“何等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若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四、“何等为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维,集、灭、道道思维,无漏思维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不净观、白骨观之图
一、有一僧人坐在树下那一张,相当好;但是,还可以进行改进,会更好。
二、人体大约70%以上是“水”;现实的死人:人一死,尸体水分明显减少,最明显之一,就是“牙骨”显得特别大。
三、观看死人的“牙骨”,是关键点之一;有人因此证阿罗汉果。
四、如果能把那一张图进行改进,把“牙骨”变大,效果会更好。如果能观看现实的死尸,或参观火葬场,效果会更加坚固;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有望。

一、素食的“过午不食”与素食的“日中一食”:
1、素食的“过午不食”:这一部分人,是弘扬佛法的主要力量。
2、素食的“日中一食”:不是想“日中一食”,就能“日中一食”;因为净人是作务的“苦行僧”,体力消耗较大,难以“日中一食”;作务的沙弥,也一样。但是,不同佛寺的规定,不会绝对相同。
二、实际上,如果有足够的善根、福德,素食的“过午不食”,怎么会达不到初果、或一来果??如果有正见(四圣谛),“素食的日中一食”,怎么会达不到三果、或四果??
一、法师:
《杂阿含经》:“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二、说法师: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色说厌、离欲、灭尽,是名说法师;如是于受、想、行、识,于识说厌、离欲、灭尽,是名说法师。”
一、 《杂阿含经》:“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二、《杂阿含经》:“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于色、受、想、行、识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三、现法涅槃(见法涅槃)
《杂阿含经》:“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识,于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发表于 2020-3-23 18: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的“中国化”(汉传佛教)
1、《杂阿含经》:“中国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居士五戒中的第三条为“不邪淫”,年长的居士才受“在家菩萨戒”,这样,到了“爷爷、奶奶”级的年龄,就有一些“在家出家”的人,甚至有受“出家菩萨戒”的。
2、《杂阿含经》:“中国化”的特点之二,就是把“三净肉”的“乞食制”,改成“住寺素食制”,减少相应的“苦因”;把“闲居静室”、“高岩、树下住”之类,改成“闭关”、“五堂功课”之类的苦行僧生活。
3、《杂阿含经》是佛法的基础,采用“日中一食”、“闲居树下、高岩、静室”之类的方法,证果确定;但是,如果有国王护法则兴,无国王护法则往往“边缘化”;这与当时的社会习惯有关。实际上,许多东西是佛教的创新,得到群众的支持。
4、《杂阿含经》:佛陀最后说明:要让正法在“北方”传播,护法天在佛前宣誓:要让正法在“北方”长住。

一、什么是“正见”??正确的见解(四圣谛)。
1、由于在家人超过99%,出家人不到1%,因此,对在家人说成“正确的见解”;对出家人说成“正见(四圣谛)”。
2、解释成“正确的见解”,有广大无边的教化意义;解释成“正见(四圣谛)”,有证果解脱的佛法意义。
二、佛教把人生分为四类:1、先苦后乐:这类的典型,就是涅槃解脱之人;2、先乐后乐:这类的典型,就是布施、持戒生天之人;3、先乐后苦:这类的典型,就是无知的“顺其自然”之人;4、先苦后苦:这类的典型,就是黑业太多,白业太少之人。
三、禅定:
1、 离生喜、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遊。”
2、 定生喜、乐:“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遊。”
3、离喜妙乐:“离于喜乐,舍无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遊。”
4、 舍、念、清净:“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遊。”
如果有大善根、大福德,大乘佛法主张:“直接修心”;“无欲无求,禅定现成”;……

一、《阿含经》:佛陀反对那种在“邪盛大会”上,大规模杀害动物的祭祀。
二、实际上,这不是个人的事情。举例说明,村民问我:怎么改变处境??我说:你爷爷、奶奶死时,“动物三尸”、杀鸡宰鸭;你爸爸、妈妈死时,“动物三尸”、杀鸡宰鸭;你结婚时,“动物三尸”、杀鸡宰鸭;……连“杀业重,福德轻”都不知道?? 为了防止“杀业重,福德轻”:素食,功德无量;供养佛法僧三宝,普度众生,功德无量。

一、现实中汉传佛教的神通:
1.僧人的神通,为了“自我保护”,以免外道的“嫉妒恨”,因此,通常较少公开宣传。
2.居士的神通,指的是在家菩萨戒的神通,通常是年长的居士。只有极少数的年长居士受出家菩萨戒。
3.普通信众的神通,也就是白衣菩萨护法的神通(家中供观音菩萨)。
但是,证果更重要。年长的沙弥,就有慧解脱的。
实际上,在现实中,素食的“日中一食”能把证果的速度提高十倍以上。
二、菩萨(法师)和护法的到来,往往可以穿墙而入:他们一到,有光显现,墙壁形同虚设,自然隐去;实际上,护法天更多。
三、入定时,就会明白:物质、生理的身体,只是一种假象。

一、《杂阿含经》:“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
二、无漏法
《杂阿含经》:“出世间意,若法、若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出世间者,是名无漏法。”
三、四正勤: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四、八正道:正见、正志(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精进)、正念、正定

大乘佛法的六度------“端正法”、“正法要”:
一、布施、持戒,相当于“端正法”;持戒、禅定、智慧,相当于“正法要”;
再加上忍辱、精进,成为六度。
二、忍辱,就是一种苦行,有助于达到禅定;也有助于达到“正见”(四圣谛)。
三、精进,就是对各度的长进;也可以说成“四正勤”。
四、智慧,就是证果、解脱的亲身经验。

防止“杀业重,福德轻”:
一、实际上,经过测试:吃十二宝米,能坚持“日中一食”;而吃白米,一天吃两餐还觉得饿和疲劳;这就说明多种素食的合理搭配是很重要的。
二、医院是消灭“杀业”最快的方法之一:
1、医院,天下到处都有,天天能消灭不同程度的“杀业”,在消灭杀业方面,比地震更加有效。虽然地震能以很快的速度消灭“杀业”,但是,地震只是在局部地区,而且有时间的限制,不能象医院那样天天消业。
2、同样地,医院在消灭杀业方面,比战争更加有效。……
3、同样地,医院在消灭杀业方面,比海啸更加有效。……
三、防止卷入“杀业重,福德轻”(黑业相对较多,白业相对较少)的习俗。如果上当,后果不堪设想。为了防止“杀业重,福德轻”:素食,功德无量;供养佛法僧三宝,普度众生,功德无量。
四、要想提高群众的觉悟,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因为三归依虽然是最重要的开始,五戒还只是感应;继续学习十善业,有所进步;到了在家菩萨戒,也必须时机成熟,才能显示神通。到了出家戒,强调开悟、证果,涅槃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发表于 2020-3-23 18: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灭贪、嗔、痴”有广大无边的教化意义;“灭淫、怒、痴(爱)”有证果解脱的佛法意义。
二、“痴”的解释:对出家人的解释,就是“爱”;法义精确,有助于证果。但是,在家人超过99%,出家人不到1%,因此,说成“愚痴”、“邪见”,保持“弹性”,在家、出家都能接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发表于 2020-3-23 18: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把人生分为四类:1、先苦后乐:这类的典型,就是涅槃解脱之人;2、先乐后乐:这类的典型,就是布施、持戒生天之人;3、先乐后苦:这类的典型,就是无知的“顺其自然”之人;4、先苦后苦:这类的典型,就是黑业太多,白业太少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发表于 2020-3-23 18: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相应部》 :“入灭尽定者,先灭口行(有觉有观),次身行(出息、入息),次意行(想、思)。”
二、《相应部》 :“从灭尽定起者,意行先起,次身行,后口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593-2888884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1-2015 https://www.nd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5 闽ICP备2022015620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