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93-2888884
  • 我们自己的论坛-有事您发贴,大家来帮您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50|回复: 0

全国人口最少的“万亿之城”,如何打造新能源之都?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8 17: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月14日,一项新的“里程碑”在常州武进国家高新区(以下简称“武高新”)解锁——理想汽车第100万辆整车在理想汽车常州智能制造基地正式下线,成为国内首个达成百万辆纪录的新势力车企。

一路势如破竹。从1辆到100万辆,期间仅仅历时58个月,理想汽车在常州武高新跑出令人惊叹的发展加速度,却并不让人意外。

一组数据即是说明:2023年,武高新新能源汽车产业完成规上产值1215.6亿元,同比增长159.5%。今年截至8月底,武高新完成规上产值864.3亿元,同比增长24.2%。也就在去年,常州GDP达到10116亿元,成为全国人口最少的“万亿之城”。

事实上,城市蝶变背后,历经了一段艰难的路程。21世纪初期,常州的工业产值规模在江苏省内是相对落后的,而在过去的十年中,这座城市锚定新能源,引入理想汽车、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一系列龙头企业在此落户,拉动新能源产业发展车轮滚滚向前。

为何紧盯新能源?一座面积、人口都不占优势的江苏小城,又如何顺利突围,跻身万亿城市之列?近日,成都传媒集团红星新闻记者前往江苏省常州市“新能源之都”首位区——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武高新”),探究这座城市的“狂飙”密码。



理想汽车常州智能制造基地

聚焦新能源

由“点”及“链”,到“群”式发展

在长三角,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从上海的芯片、软件,到江苏常州提供的动力电池,再到浙江宁波的车身一体化压铸机,这就是新能源著名的“4小时产业圈”理论。

而在常州武高新,这样的产业圈距离能从4小时车程缩减到短短几分钟。

1996年,武高新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正式成立,其坐落于常州南翼,是常州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主引擎之一。在地理位置上,武高新紧邻风景秀丽的西太湖和“全市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理想汽车常州智能制造基地

2016年,理想创始人李想带着三页PPT来到常州寻找融资和生产基地,与正处于转型破阵阶段的常州武高新一拍即合。自此,龙头企业的落地带动了一池活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园区集聚,武高新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新能源产业绕不开的交汇点。

押注新能源,背后是武高新的决断和决心。除了招引龙头企业以外,武高新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风口。去年,武进区创新出台了《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生态工作方案》,精准招引关键零部件企业,全力构建“龙头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集群创新发展”的共生格局。

如今,园区内已经聚集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30多家外资企业,其中世界五百强投资项目就有29个。从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到座椅、内饰件等结构件,园区完善的产业链展现出强大的产业支撑力——去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高达7680亿元,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98.9%。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沿着武高新的新能源产业“轴心”——武宜南路向前,理想汽车常州基地、汇川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豪森智能装备等新能源产业项目如星星点点般分布在道路两侧,覆盖新能源整车、动力系统、新能源核心零部件等领域的上中下游企业。

而距离新能源整车企业最近的供应商,直线距离还不到2公里,这也意味着,一辆载着零部件的物流车,从生产制造出厂到进入整车组装环节,或许只需几分钟。

“目前,武高新的理想汽车基地的近地化配套优势十足,已经达到了60%左右。预计到2026年,将有70%的关键零部件实现近地化供应。”理想基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理想汽车的供应体系中,江苏省内的一级供应商有144家,其中有32家位于常州。

武高新集聚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既大幅降低了零部件的运输成本,也让供应系统的响应更为快速灵活,通过紧密的上下游协作,企业间形成了高效的合作网络。根据《2024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常州新能源产业集聚度位列全国第三。就在今年,武进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获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认定。

企业增资“加码”

产业基础、公共平台和政府服务是关键

2023年,格拉默高端汽车零部件项目在武高新规划建设产能最大工厂,开迈斯、斯泰必鲁斯决定在此“加码”;今年,理想汽车增资16亿元对常州基地实施改造升级,“将生产制造、智能领域的部分研发体系在常州落户。”理想汽车副总裁李冠华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在公司生产制造的能力体系基础上,加大科技领域在常州的投入。

项目的频繁落地,企业接连不断的增资,背后远远不止产业本身的优势。作为“布局者”,武高新做对了什么?

一方面,常州拥有非常完备的产业体系——工业41个大类中常州有37个,207个中类中有191个,666个小类中有605个。作为常州的重要部分,武高新具备深厚的工业精神和基础,拥有动力强劲的工业“心脏”。

“不少园区都很好奇,为什么企业被招引来武高新之后,能极快地投入生产。原因就在于常州工业实体经济的‘超强王牌’——完善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合作处处长褚守云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自2013年起,常州持续实施工业经济“三位一体”转型战略,装备制造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已经超过50%,“无论是理想汽车,还是比亚迪汽车,企业的生产都需要自动化产线,而常州、武高新,为企业提供了生产线装备的基础。”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合作处处长褚守云

另一方面,越来越丰富的新能源产业,也催生出一批检验创新平台。目前,武高新已经集聚了不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包括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常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德国南德动力电池检测中心、美国UL检测实验室等服务平台,协同发力新能源赛道。



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常州)有限公司

“我们能够为新能源产业相关企业提供整车性能、节能环保、新能源核心零部件、汽车零部件安全可靠、智能网联及EMC等领域的试验检测和研发验证能力,面向武高新、常州甚至长三角新能源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常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海波表示,过去,利用传统的检验测试手段,新车的研发周期需要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现在,依托检验检测实验室,可以大幅缩短整车研发的周期。”



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常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海波

检验检测平台的建设,为园区内企业生产、创新、出海都提供了便捷的优势,“在我们落地武高新之前,不少企业都只能将整车或零部件运输到我们的天津总部进行产品检测;如今,检验中心在武高新的落地,节约了不少企业的运输、物流、人力成本。”张海波表示。记者看到,距离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最近的新能源企业客户,仅有一墙之隔。

企业的飞速发展,还得益于武高新良好的营商环境。“苏锡常这三个城市有着共同的特质,就是民营企业家特别多。”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理事会副理事长席海涛认为,常州是企业的“创业乐园”,“如今这里的新能源建设成果,正得益于政府持续几十年的服务能力和意识。”

对于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帮数字能源”)而言,从前身主营传统汽车销售业务,到如今布局新能源赛道项目品牌星星充电等,转型的信心也正来自政府的支持和服务。政府部门帮助推广新模式、助力企业参与充电国家标准的制定、助力打开全国第一个真正区域级虚拟电厂的应用……星星充电中国区轮值CEO王磊曾在采访中总结道,“政府和企业有良性互动,当地产业有集群效应,大家就会更有信心投入生产。”

产教融合

构建开放人才体系和产业生态“图谱”

在常州,平均每秒就有一块动力电池下线;在武高新,平均每40秒,理想汽车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越来越多的产品及类型,使得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发强烈。

去年10月,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正式成立。联合体依托武高新,由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万帮数字能源共同牵头,联合相关院校、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组建而成,共有181家成员单位,其中包括15所学校。



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联合体的成立,进一步推动武高新构建更加开放的人才生态体系。席海涛告诉记者,“成都人居环境较好,对青年人才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常州作为江苏小城,“面临着青年人才不足的问题。因此,联合体的成立,也正是通过教育资源、政府资源的协同,吸引和培养更多青年人才前来就业。”

例如,近年来,万帮数字能源在全国布局了充电桩和能源微电网,运维管理人员短缺。因此,企业面向联合体内的学校实施“种子计划”,围绕新能源工程、运维、制造、运营四大方向的岗位,每年遴选100名大二学生,组建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班,探索“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再如,作为联合体成员单位的快克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快克智能”),曾经也遇到过员工培养的难题,“新员工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不强、没有核心技能,因此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新人培养。”快克智能产教事业部高级工程师查忠平认为,“招工难”现象背后,是学校教育与岗位实际需求的脱钩,“在传统体系中,企业往往需要1-2年才能将新员工培养成熟手,而校企的联合培养模式,则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对于企业而言,也就进一步降低了员工培养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校企联合培养实训室中,学生正在上课

“产业生态”,是不少受访者提到的关键词。在席海涛看来,除了人才培养外,联合体同样构建了一个生态“图谱”,让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产业、企业、供应链,都纳入其中,也能让我们进一步掌握武高新乃至整个常州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据了解,成立一年以来,联合体企业成员单位已经突破200家;联合体还与行业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助力企业难题破解与高校成果转化。

记者手记:

完善的产业生态带来良性循环

一座城市的崛起,背后是一批战略性、支柱性产业的支撑。常州的新能源产业起步早、智能装备制造基础好,加之常州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营商环境,一个个龙头企业在此落地,让这座城市的产业优势越发清晰。

“找到根,向下扎”,是记者对武高新产业发展的第一感受。发展新能源,背后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决心与努力。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了政府部门在企业服务中的变通和细心:从企业的转型背书、市级领导在企业现场办公,到连夜拓宽企业周边道路、方便物流货车进出。在政企关系中,部门将自己定义为“辅助”,用精准的服务最大程度地激发企业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龙头企业不断增资、项目接踵而至,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还来源于完善的产业生态——以产带链,以链集群。随着产业“图谱”越发完善,就能形成企业、项目接连入驻园区的良性循环,并进一步通过集群效应,让企业之间形成高效的合作网络,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俯视武高新,以理想汽车常州智能制造基地为原点,周边汇聚了汇川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豪森智能装备等一批重点项目,以及法国佛吉亚、海拉车灯等知名企业,覆盖了新能源整车、动力系统、新能源核心零部件等领域的上中下游企业。这不仅来源于企业的自发聚集,还有部门通过招商引资对新能源产业生态体系的主动完善。

在这片土地上,记者还观察到了园区发展的前瞻思维——将新能源产业的“车轮”,开向了学校和实验室。产教融合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端技术人才,这也正是武高新区别于其他相似园区的重要因素。去年10月,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正式成立,“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构建了更加开放的人才生态体系,也让这座江苏小城的产业进化,得到了持续的源泉和动力。

红星新闻记者 吕佳羽 摄影记者 邓学海 常州报道

编辑 成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593-2888884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1-2015 https://www.nd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5 闽ICP备2022015620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