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如何使各类优秀人才集聚乡村,共建美好家园,蕉城区秉持“实用即人才”理念,探索柔性引才方式,打破部门、行业、体制等壁垒,突破地域、身份、专业等界限,近期选派了首批68名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进乡入村,通过人才杠杆撬动资源、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向乡村流动,赋能乡村振兴。
企业家来乡村
致力发展“粮食+”
对于赤溪镇黄田村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章诗陆来说,最大限度盘活土地资源,增加耕地复种指数,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一地多收”,促进村集体、农民增收是他的最大愿望。
赤溪镇享有蕉城“粮仓”之誉,拥山揽水,生态优美,农业基础厚实,为章诗陆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今年初,还不是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的章诗陆与黄田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共同成立宁德头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65万元打造了“黄田粮蔬产业联盟基地”,该基地位于黄田村雁乐溪畔,占地面积130亩,设有高优粮食示范片、蔬菜良种实验展示园、宸玥劳动教育研学基地三个专区。
与此同时,蕉城区实施“人才回村赋能乡村振兴”工程,公开向社会各界选聘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章诗陆便选聘上了。
“来当特聘指导员,就得为村庄发展想出路。”章诗陆认为,乡村要振兴,做强农业是关键,他将以“粮食+”为方向,积极推广“粮蔬轮种”,打造“粮蔬”产业发展新模式,助推黄田村以及周边村产业振兴。
乡贤来治理
做好公益“热心人”
三都镇,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成效显著,走出了一条依法、科学、环保养殖的路子,三都迎来了最佳发展期,在产业发展同时,社会公益事业也让这里充溢着人情温度。
“任人唯贤,量才为用”是蕉城广招人才的要义之一。既能当好乡村治理的“热心人”,又能发挥人头熟、村情熟优势,利用返村时间开展入户走访,了解乡亲诉求,帮助平息纷争、化解矛盾、教育疏导等,维护农村稳定有序环境,促进乡村民生公益事业和慈善公益事业双发展。
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三都本地人刘友尧,从2021年任三都镇商会会长以来,积极参与扶危济困活动,情系桑梓,反哺家乡,为家乡发展出钱、出力。
近年来,刘友尧发动企业家筹措资金32万元,为三都中心小学配套教工宿舍空调、床铺等设施51件套,捐资5万元为三都中学添置教学设备;带头认领4位失独家庭子女,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及学业上的困难等;筹措资金160万元,在三都镇港口村建设乡村休闲广场。
“我将竭尽所能履行好职责,为家乡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刘友尧说,被选聘为蕉城区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这是组织对他的信任和肯定,也是乡亲们对他的期许。
科学家圆心愿
“引智”“引资”谋发展
发展是解决农村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在选人、用人方面,蕉城区制定了《蕉城区选聘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区各乡镇(村)在外企事业单位专技人才、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优秀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等,坚持不拘一格用人才,由组织部门牵头,区驻沪党工委、乡镇党委具体落实,通过“一对一”对接,鼓励有意愿的人才“回村”担任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
这项制度,不仅利乡,也给广大在沪党员、乡亲乡贤提供一个回报桑梓的途径。今年初,张雄接到区驻沪党工委书记谢基文的电话,邀请他加入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行列,张雄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务。
张雄自幼在蕉城生活、读书,曾在原洋中公社凤田大队插过队,恢复高考后,成为首届大学生,同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其间,他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留过学,在英国格拉斯歌大学当过访问教授,主持过多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是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已有多项科技成果在省内落地实施。
“至今,没有与宁德,特别是蕉城的企业合作,没能报效养育的故土,很愧疚。”张雄心中的遗憾,现在有了却心愿的地方。展开调研是张雄工作的第一步,了解地方需求,发现和挖掘地方市场和优势,通过“引智”把生态环境材料、良田改造等技术项目带回家乡;通过“引资”推动中药材、甜菊叶等适合蕉城农村的种植项目落地。“同时,发挥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同济大学建筑材料研究所原所长的资源优势,为养育过自己的这方热土引入更多人才和项目,履行好作为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的职责。”张雄笑着说。
近年来,蕉城区坚持把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第一资源”,积极拓展乡村振兴指导员用才机制,累计下派指导员109名。乡村振兴指导员面向的是体制内领导干部,特聘指导员则打破了部门、行业、体制等壁垒,突破地域、身份、专业等界限,有利于把方方面面的人才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使用起来,探索形成“精准选才、因村用才、以农留才、以业促才”的乡村人才振兴的蕉城经验,推动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闽东日报 林翠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