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立云正在制作红糖。 宁德网消息(记者 杨洋 文/图) 6月1日,福安市城南镇化蛟村村民卓立云正忙着将刚刚破土的甘蔗苗进行培土。“这些甘蔗是为今年冬至熬板糖准备的,一旦培土不当,年底将大大影响甘蔗产量。”他说。 记者了解到,这些甘蔗苗,就是为今年冬至熬制手工红糖(又称板糖)做的准备。谈及古法红糖,那入口香浓的味道,勾起了无数福安人的童年记忆。 百年红糖备受推崇 红糖是福安本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临近,在闽东多地,过小年有用手工红糖祭灶、泡茶、制作食物的传统。据《福安县志》记载,福安明朝就种植甘蔗,是闽东最大的甘蔗产区。最盛时,全市共有甘蔗面积约2万亩,年产量约5万吨。 红糖的种种特殊作用,主要得益于它的天然成分。 据《本草纲目》记载,红糖性温,有健脾养胃、温中补气、化瘀祛寒、缓解痛经等功效,因此备受女性的欢迎。到如今,虽然古法制糖的价格高出超市数倍,但老福安人还是对古法红糖趋之若鹜。 “制作红糖看似简单,其实非常讲究技术,打甘蔗汁、沉淀去质、煮沸去质、熬制、冷却,这么多道工序没有几十年的技术沉淀,是做不出色靓味美的红糖。”卓立云说,除这些外,一个好的制糖师傅最关键是在于他对火候的掌握。 制作红糖的古法是将原生态古老品种“白矛蔗”(福安方言)经过碾压出汁水,紧接着,通过管道将甘蔗汁输送到铁锅中,用大火将甘蔗中多余气泡和杂质去除。再以小火熬煮5至6小时,不断搅拌让水分慢慢地蒸发掉,使糖的浓度逐渐增高,高浓度的糖浆在冷却后会凝固成为固体块状的粗糖,也就是红糖砖,这样的传统做法保持了甘蔗原本的营养,同时也使红糖带有一股类似焦糖的特殊风味。 “每一口铁锅就是熬糖的一道工序,榨汁、开泡、赶水、过滤、摇瓢、打沙、成型在不同的锅中连环。从稀到浓,每锅蔗汁呈现出次第不一的琥珀色。”卓立云说。 传统工艺掘金“互联网” 为了让这份手工艺不失传,卓立云儿子卓亮亮毅然辞去大学教师的职业,回乡投身到这门老手艺来。“不能看着老手艺就这样没了。既然选择回乡,就应该把这份甜蜜事业做大做强。”卓亮亮说。 2013年,卓亮亮创办了福安市昌运种植专业合作社。创业初期,他便利用大学所学知识将传统手工艺结合“互联网+”,进行网络营销推广。另一方面,他还免费给村民发放蔗苗,教授村民熬制红糖所需的甘蔗种植技术。 “挖掘传统工艺潜力,探索新型销售渠道是诀窍。”卓亮亮表示,为了巩固质量、拓展市场,他构建了“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熬糖车间负责传统工艺生产,营销公司统一规划品牌和营销,基地以专业合作社的形式供应原料。 如今,在品牌营销方面,卓立云父子依托“互联网+”,实现了线上线下销售。“以前红糖主要靠赶场摆摊销售,现在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品牌化和多渠道销售,主要通过淘宝、微店和经销商等形式销往全国。”卓亮亮说。 卓亮亮给记者展示其红糖礼盒:一袋两盒共2斤,外包装简洁质朴地讲述了“CY昌运”品牌红糖的渊源,内包装采用黄标纸,突出其传统工艺特色,“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很有意义。现在,我们还推出小袋装,携带方便又实用。” 甜蜜事业致富一方百姓 红糖寄托着人们回家过年的甜蜜回忆。在现代生活中,手工红糖渐渐被工业化生产的红糖取代,然而这小小的一方板糖所承载的文化和有关年节的温馨回忆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如今,依托国家农业部和省农业厅认证的优质无公害甘蔗制糖原料,结合卓立云娴熟的家族传承的制糖工艺,所生产出来的闽东传统手工红糖,天然醇香,深受广大顾客的喜爱。 围绕着古法红糖这一甜蜜事业,当地群众参与并分享了其中的“甜头”。化蛟村村民卓立名就是其中之一。以前种植3亩多甘蔗,每年收入不到2万元。2013年,他将土地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给卓立云后,就和老伴到厂里当工人,每天收入200多元,加上土地流转收入,家庭年收入增至4万多元。 在卓立云父子俩的带动下,化蛟村每年可为蔗农带来300万元左右的收入。从2013年至今,共推广甘蔗种植面积达600多亩,不仅带动化蛟村种植甘蔗,还带动茶洋村、后洋里村、日山村、程家垄村、大留村等村民种植甘蔗,进而影响整个福安制糖行业的重新兴起。 2017年初,以卓立云为技术指导的福安市昌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板塘制作传统工艺被列入福安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使板糖这项技艺得到更好地保留和传承。同年5月,卓立云在福安市举办的“金牌工人”评选活动中,被评为福安市首届金牌工人。 眼下,卓立云又开始着手申报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