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3-23 18: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的证果解脱:
一、《杂阿含经》:“爱喜集是色集,爱喜灭是色灭;触集是受、想、行集,触灭是受、想、行灭;名色集是识集,名色灭是识灭。比丘!如是色集、色灭,是为色集、色灭;如是受、想、行、识集,受、想、行、识灭,是为受、想、行、识集,受、想、行、识灭。”
二、心善解脱
《杂阿含经》:“当观知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色爱即除。色爱除已,心善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识爱即除。识爱除已,我说心善解脱。……比丘心善解脱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爱欲断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
三、《杂阿含经》:“于色当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是正思惟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什么是“正定”?
《杂阿含经》:“正定有二种”
一、“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二、“有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三、“何等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若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四、“何等为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维,集、灭、道道思维,无漏思维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不净观、白骨观之图
一、有一僧人坐在树下那一张,相当好;但是,还可以进行改进,会更好。
二、人体大约70%以上是“水”;现实的死人:人一死,尸体水分明显减少,最明显之一,就是“牙骨”显得特别大。
三、观看死人的“牙骨”,是关键点之一;有人因此证阿罗汉果。
四、如果能把那一张图进行改进,把“牙骨”变大,效果会更好。如果能观看现实的死尸,或参观火葬场,效果会更加坚固;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有望。
一、素食的“过午不食”与素食的“日中一食”:
1、素食的“过午不食”:这一部分人,是弘扬佛法的主要力量。
2、素食的“日中一食”:不是想“日中一食”,就能“日中一食”;因为净人是作务的“苦行僧”,体力消耗较大,难以“日中一食”;作务的沙弥,也一样。但是,不同佛寺的规定,不会绝对相同。
二、实际上,如果有足够的善根、福德,素食的“过午不食”,怎么会达不到初果、或一来果??如果有正见(四圣谛),“素食的日中一食”,怎么会达不到三果、或四果??
一、法师:
《杂阿含经》:“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二、说法师: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色说厌、离欲、灭尽,是名说法师;如是于受、想、行、识,于识说厌、离欲、灭尽,是名说法师。”
一、 《杂阿含经》:“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二、《杂阿含经》:“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于色、受、想、行、识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三、现法涅槃(见法涅槃)
《杂阿含经》:“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识,于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