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weet 于 2017-6-6 19:28 编辑
走进陈挺将军故里——山头境村
宁德网(叶子清) 端午来临之时,虽然已是仲夏,阳光柔和明媚,山风习习吹来,却也未感炎热,而觉清爽宜人。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从福安市区出发,沿着104国道和蜿蜒曲折的乡道,驶过上白石大桥,越过坪庄、里垄坑村,辗转30多公里,来到上白石镇开国将军陈挺、老红军陈妹伱故里——山头境村。一路鸟语花香,田野风光扑面而来:毛竹挺拔,李树翠绿,香樟扑鼻,古榕参天,绿水缠绕,茶叶绽芽,男女老少正忙于采茶青,一幅繁忙的景象。 山头境村空气清鲜宜人,景色旖旎迷人。它地处上白石镇西北部,由山头境、老鼠兰、高乐坪、下竹山四个自然村组成,居住着陈、郑两姓人氏,现有人口1315人。据陈姓族谱记载:明正德戊辰元年(1506年),山头境村陈姓始祖福昂公从霞浦西坪茶园来福安六都昆仑(现山头镜),眼看这里青山绿水,土地肥沃,树木葱茏,有昆仑之雄伟,遂取名“昆仑境”,在此定居。清光绪十年版《福安县志》记载:名 “山头仔”,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改现名,至今繁衍512年。尔后,郑姓氏族也到山头境村乔迁定居,陈、郑两姓氏族和睦相邻,安居乐业。 上世纪三十年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这个偏远贫困的小山村成立了红带会,保卫家乡,与敌匪作斗争却惨遭火烧全村,仅存三栋房屋。英雄的老区人民,仍然英勇无畏、不屈不饶作斗争,哺育走出了两位闽东革命英雄:陈挺、陈妹伱。
步入山头境村爱国主义廉政教育基地展览室,笔者不禁肃然起敬,屏住呼吸,凝神注目:革命前辈的英雄画面,栩栩如生映入眼帘。 陈挺, 乳名“顺书”,共和国成立后闽东第一位被晋升为将军的“福将”。1911年10月,一个风雨如磐的夜晚,这位苦难的孩子在上白石镇山头境村一户穷苦农民的家里诞生了。他在苦水中泡大,在苦难中挺立,从1932年参加“兰田暴动”,打响闽东革命第一枪,随后加入闽东工农游击队,开拓闽浙边区革命根据地,北上抗日,参加孟良崮、渡江、上海等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他英勇善战,浴血奋战,为新中国成立立下汗马功劳。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勋章等荣誉。2005年2月18日逝世,享年94岁。
陈妹伱,1910年1月出生,是闽东仅有的两个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之一,1934年10月,陈妹伱跟随游击队辗转闽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编入彭德怀为军团长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他始终走在前面,曾几次身陷泥潭,在强渡嘉陵江,造船扛木头时,他扛了一趟又一趟,被人喻为活着的“薛仁贵”;在抗日战争中,他冲锋陷阵勇猛杀敌;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四平街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冒着枪林弹雨运送物资,保障前线军需给养,荣获“劳动模范”奖章和“人民功臣”勋章;解放后,陈妹伱在中南海受到毛主席接见,荣誉面前却“功成不受禄,长揖归田庐”,回到家乡投身地方建设中,一生默默无闻。1982年1月11日去世,享年72岁。
望着先人的丰功伟绩,目睹革命前辈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求索取、只求奉献的良好风尚,怎不叫人心潮澎湃。漫步古朴的鹅卵村道,置身陈姓宗祠,但见宗祠上方有块陈氏宗亲铭刻陈挺为“威震中华”将军的牌匾,山头境村陈姓宗祠于明末清初所建,1943年再建,又于2003年3月重修,2007年8月落成。
移步宗祠大门,门前有口水井,用木栅栏围着,我们感到疑惑,询问何以至此?村党支部书记陈石庆跟我们讲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这口水井深达数丈,看不到井底,但到每年六月,井水就会自然上涨溢出,清澈甘甜,把水井围住乃防止小孩玩耍不小心时掉入井里。
近年来,曾经的老区贫困村人民,不忘革命先烈的嘱托,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爱我福安,从我做起”,投入320多万元,全面建设美丽家乡,拆除村头村尾臭气冲天的猪栏,硬化长1380米、宽6·5米的山堂公路,村内道路2530米;整治污沟河道、自来水管、电网改造,教室水尾至高乐坪台阶道路;开发荒草地100多亩、栽种茶苗5万株、种植芙蓉李20亩、400多棵,在长岗头栽植各种果树苗300多亩,积极建设村道,完成了饮水安全、电网改造、河道整治等工程,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3500元。目前,正准备建设陈挺将军和陈妹伱老红军塑像主题公园······如今,山头境村旧貌换新颜,一个崭新的美丽乡村在此诞生,今年5月,山头境村被省评为生态美丽乡村。
站在山头境村山巅,俯瞰山头境村全景,山头境村正如雄鸡唱晓,犹如那口六月天会上涨井水的水井那样,焕发勃勃生机,源源不断溢出青春魅力!展现靓丽新村美景!(2017年6月2日,发表于“今日福安”。)
|